top of page
Search

国际大师工作室:导演进课堂与学生深度交流

国际知名评委主创与师生面对面交流

ree

10月17日下午14:00 - 15:00大师班

主讲人AIDA分享

“奥斯卡提名纪录片创与制作”


AIDA围绕“主题、叙事、伦理、剪辑、创新”五大核心维度,为燕理学子的专业创作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引。

主题选择上,需聚焦具有社会意义、个人价值或独特视角的议题,如《寻找糖人》以被遗忘音乐家的故事,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传递;叙事层面,运用蒙太奇、视觉隐喻等创新技巧,像《钢丝上的男子》通过多形式素材营造叙事张力;伦理实践中,要以尊重、透明为原则,保障拍摄对象尊严,《杀戮的行动》为该维度的典型实践;剪辑环节需承担构建叙事结构、把控节奏的关键作用,《为科伦拜恩而打保龄》凭借精准剪辑传递深刻社会议题;创新融合方面,获奖作品如《蜂蜜之地》通过独特影像语言与社会主题的结合,树立行业标杆。

此外,课程中还涵盖了创作全流程建议,从主题调研、技术实操到团队协作,为纪录片从业者与创作者提供了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创作范式。


互动环节

    Q:某些纪录片中,尤其是历史类纪录片,可能会出现通过一些演员的演绎去复现当时的事件,您怎么看?

    A:能不用就尽量不用。如果必须重现,也应尽量减少篇幅,并优先选择非专业演员,让真实感与历史感保留下来。


 课程提醒了每一位创作者,在追求叙事效果的同时,也要守住纪录片的底线。AIDA的建议提醒学生在创作中要尊重事实,谨慎使用演绎手法,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,更是职业操守的培养。

对学校而言,这样的理念有助于塑造严谨的学术氛围,提升学生作品的可信度和社会影响力,培养出兼具专业能力与道德责任感的传媒人才。


    10 月17日下午15:00 - 16:00  

主讲人STANISLAVA分享

“TV BRICS文化项目合作与推广”


 TV BRICS(电视“金砖国家”)以24小时电视频道、多语言数字平台和覆盖30国超100家媒体的合作网络为载体,用俄语、英语、阿拉伯语、汉语、葡萄牙语、西班牙语开展工作,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。

它将电影作为文化对话与外交手段,强化BRICS+创意与专业联系,推动合拍与交流,提升各国电影国际声望,扶持青年影人,挖掘具全球意义的区域故事。在电影节合作方面,开展特别放映与提名、多语言媒体报道、专家会议与活动等。

此外还设有BRICS+媒体中心,进行影片发行推广,制作获奖纪录片,开展合拍项目,推动学习交流。

TV BRICS让学生接触国际媒体与电影产业的前沿,拓宽全球视野并提升跨文化沟通与专业技能,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。


    10月17日下午16:00 - 17:00大师班

JONATHAN 分享

“海外发行法律知识及版权风险”  


 美国持证律师 Jonathan在BICFF分享电影法律基础,他强调“法律具有地域性”,建议从项目初期聘请律师防患未然。

核心围绕电影法律“三大支柱”:一是获取权利,包括成为“作者”、他人转让权利、他人放弃权利;二是行使权利,要通过合同确保权利不可撤销,保障制片方对影片的编辑控制权,且能自由转让或授权权利;三是排除干扰,约定纠纷仅以金钱赔偿解决,避免影片发行受阻。

 学习电影法律知识能让学生建立合规意识,将法律思维融入创作全流程,不仅保护作品安全,也为学校积累优质案例,提升行业影响力。


    10月18日20:00 - 21:30 

主讲人李文娟特别分享

“海外发行市场及商业模式”


李文娟老师围绕影视海外发行市场与商业模式,以多元案例串起行业实践与价值延伸。

它先借“Cocomelon诉宝宝巴士”案例强调版权合规对企业发展的关键,又通过《庆余年》《姥姥的外孙》等作品展现优质内容海外发行的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,像《姥姥的外孙》拿下泰国票房冠军后在内地也收获1.27亿票房。

同时,老师阐述了海外发行在发现好内容上的作用,比如与泰国GMM Grammy等机构合作引入泰剧并拓展国内播出渠道;还通过案例,说明了本地化制作与IP改编需贴合当地文化;最后以《爱,死亡和机器人》带动的短剧潮流为例,强调把握海外市场趋势对发行策略的影响。



10月19日14:00 - 15:00

表演工坊:HAROLD  “戏剧影视表演”

大明幻境景区



Harold老师将以生活化的打招呼练习为起点,帮助学员体会自然表演的节奏与细节;随后引导学员尝试夸张、抽象的表现形式,探索肢体与情绪的极致表达。老师将对每位学员的表演进行逐一细致点评,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。这不仅是一次表演技巧的提升,更是一场对自我表达与艺术感知的深度探索。



燕理会场映后分享


10月18日10:30 - 11:30 

剧作工坊:ANGGI《Tegar》"创造鼓舞人心的故事”

 传媒学院戏文工作室


《Tegar》讲述了一个残疾男孩追求上学和交友梦想的故事。影片颠覆传统英雄形象,通过Tegar展现韧性、坚韧与希望的力量,重新定义英雄主义。

制作团队花一年半时间研究与筹备,采访近70位相关人士,确保真实呈现残疾儿童的生活与挑战。影片在疫情期间拍摄,采用创新方法克服困难。主角Tegar的表演获多个电影节最佳儿童演员奖,电影也因真实描绘残疾儿童而获奖。

影片强调残疾不是限制,而是不同视角,倡导包容与理解,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激励儿童勇敢面对困难,接受不完美,永不放弃。




 10月18日14:30 - 15:30

 视听语言工坊:MORIS“学生作品如何在低成本中提升视听语言设计”。

 传媒学院 导演工作室


Moris在“如何低成本拍摄电影”的分享中,强调拍电影不必被预算束缚,关键在于兴趣、热爱与团队。他鼓励创作者用有限资源挖掘无限创意,通过巧妙的灯光布置、镜头运用和场景选择提升画面质感。

他建议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相互支持,在合作中积累经验。这种以热情为驱动的创作理念,不仅适用于低成本制作,也能培养创作者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,而作品的价值不在于设备的精良,而在于能否打动观众,传递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视角。



 10月18日14:30 - 15:30

 视听语言工坊:Natalia 《bird trip》

 传媒学院 导演工作室


在“Bird Trip”分享中,Natalia深入讲解了拍摄技巧与人物心理刻画的方法,还探讨了影片是否有现实原型。她提到,许多俄罗斯家庭中父亲因外出工作长期缺席,导致单亲家庭现象普遍。Natalia希望通过电影反映这一重要社会问题,用真实细腻的影像唤起观众共鸣。

她强调,创作不仅是艺术表达,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。这样的创作理念让同学们深受启发,也为他们未来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方向。



大明幻境映后分享


 10月18日10:00 - 15:30 创作人课堂:

 大明幻境景区


《大佬来上堂》周照桓

周照恒老师在分享中谈到了他的独特创作经历:在一个“小孩多”的剧组里,演员都是他的弟弟和弟弟的好朋友。面对这些非专业演员,他没有追求刻意的表演,而是让孩子们在镜头前玩起来、放松下来,从而呈现出非常自然、生动的画面。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表演痕迹,还让影片充满童真和真诚的情感。

周老师强调,在拍摄儿童题材时,导演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,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世界,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他们参与创作。



《野风筝》张志伟

 张志伟老师在分享中讲述了他的陕北题材创作经历,影片以黄土地为背景,导演面对儿童演员们,选择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自然神态。影片增添了真实而动人的质感。

张老师还提到,拍摄结束后,他为孩子们准备了明信片作为纪念,既是对他们参与的感谢,也留下了这段特殊创作的温暖回忆。这种将生活与创作融为一体的方法,不仅让作品充满地域特色,更传递出真挚的情感与人文关怀。



《山神的谎言》马嘉蔚

 马嘉蔚老师在分享中提到,她的影片更像是一次在空间中进行影像表达的练习,给观众留出呼吸和想象的空间。她坦言,这部作品更像是“小时候读的童话寓言故事书”——简单、纯粹,却能引发深层思考。

这种创作理念不仅考验导演对空间和光影的掌控力,也要求观众在画面的留白中寻找自己的理解。通过这种方式,影片传递出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,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,也感受到影像语言的独特魅力。



《野草》古本森

 古本森老师在分享中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他的创作世界,他还用几句亲切的粤语与同学们交流,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
老师还特意带来了电影《野草》的海报,与大家一同欣赏并分享其中的故事与设计理念。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分享,更是一场情感的传递,让同学们在光影与语言的交织中感受到电影的温度与力量。



《ROBO99》SUNG CHEOL KIM

 在分享会上,Kim与同学们深入交流了动画片的制作流程与影片的核心内容。他耐心解答了大家关于动画创作的疑问,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行业见解。

当被问及韩国动画现状时,Kim表示韩国影视产业仍以电视剧和电影为主导,动画作品相对较少。但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动画改编自网络漫画,这一趋势正在逐渐改变韩国动画的发展格局。

他特别提到中国动画电影《哪吒》在韩国的成功,引发了热烈讨论,也让同学们看到了中国动画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。这场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,也激发了大家对动画创作的热情与思考。



在本次影视发展论坛活动期间,进行了多部优秀影片的放映。




影片放映后,我们有幸邀请到主创团队进行映后分享,并进行了采访。


左右滑动多图

左右滑动多图

本次活动为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。活动虽已结束,但它带来的影响将长久伴随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。

左右滑动多图

大师们与一线创作者的经验分享,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当今影视文化产业的现状,更在同学们的心中埋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。传媒学院致力于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导向,为同学们搭建优质平台。此次第六届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的成功举办,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,为创作出更多触动人心的精品注入了信心与期待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
Beijing International Children‘s Film Festival 
copyright@GFA

 

名称: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组委会

邮    编:100010

电    话:+86-010-13581624563(wechat)

bottom of page